近日,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公布了對過去20多年間全球41個國家氣候政策措施的全面評估結果并表示,許多政策措施未能實現預定的減排目標,只有少數氣候政策取得了成功,而這些成功
案例的關鍵特點是在精心設計的政策組合中納入稅收和
價格激勵措施。該研究主要由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和墨卡托全球公域與氣候變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主導,來自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英國牛津大學等組織和機構的
專家學者也參與其中,相關研究成果已經在《科學》上發(fā)表。
研究顯示,實現《巴黎協(xié)定》所規(guī)定的氣候目標需要采取果斷的政策行動。盡管該協(xié)定尋求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yè)化時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并努力將氣溫上升幅度限制在1.5攝氏度以內,但其能否成功的關鍵在于國家層面氣候政策的有效實施。然而,全球綜合評估模型表明,通過國家自主貢獻(NDCs)上報的總體緩解行動達不到實現上述目標所需的減排要求。盡管在過去20多年里,世界各地已經積累了數千種不同的氣候政策措施,但在政策有效性方面,有關各方并沒有達成共識。這表明需要對氣候政策干預措施進行細致的全球性評估,關注政策工具的多樣性及其互補性。
研究人員評估了1998—2022年全球實施的1500項政策干預措施,并盡可能覆蓋了所有已知氣候政策工具。例如,與能源有關的建筑規(guī)范、購買氣候友好型產品的補貼、
碳稅等。該研究利用了一個新的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數據庫,以及一種將機器學習技術與已建立的統(tǒng)計分析模型相結合的創(chuàng)新方法,該團隊對相關政策進行了詳細的影響力評估。研究結果表明,更多的政策并不一定能夠帶來更好的結果,正確地將相關政策措施組合在一起才是關鍵。例如,僅靠補貼或法規(guī)是不夠的,只有結合
碳稅和能源稅等工具,才能實現大幅減排。
研究人員表示,雖然在政策組合中精確地識別個別措施的影響力仍然具有挑戰(zhàn)性,但他們觀察到的63個成功案例為如何設計、建立有效的政策組合提供了系統(tǒng)性見解。研究人員還展示了行業(yè)和國家發(fā)展水平對政策組合的影響,并認為這些知識對支持政策制定者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zhàn)至關重要。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